En

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-一份善念的傳承 創辦清寒獎學金

一份善念的傳承

當我們在心中萌生一股善念,並化為行動幫助他人,這個過程便已像一顆埋進土壤中的幼苗,將在未來開花結果後,再度將善念的種子,隨風飄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。如此的善循環,便是嘉新企業團創辦人張敏鈺先生,在民國49年創立「嘉新水泥獎學金」時,所抱持的初衷。

 

善的循環 愛的傳遞

獲得110年度獎學金,就讀海洋大學的邱同學,年幼時父親發生意外,導致顱內出血、右半身無法正常活動,一家五口的經濟重心立刻集中到母親身上。

從小看著母親一肩扛起家中生計,邱同學申請獎學金的動機,除了想要貼補家用,減輕母親壓力,她更有另一份早熟的體貼與孝心,希望運用獎學金帶母親去做一趟全身性的身體檢查。

而在獲得獎學金後,邱同學更加入了基金會的陪讀計畫,固定與一名偏鄉的小妹妹視訊,幫助她解決的功課上遇到的問題。雖然因疫情暫時無法與小妹妹實體見面,但邱同學仍很期待未來能真探訪小妹妹的生活環境,提供她更緊密的關心與陪伴。

邱同學表示自己從小到大受到許多人的協助,心中一直希望等到自己有能力時可以回饋社會,此刻雖然沒有經濟能力可以資助他人,但她仍可以用其他方式幫助弱勢,就算是微小的付出,也為這世界帶來了好的改變,也帶給自己很大的成就感,能夠在生活其他面向更加努力。

而曾獲95年度獎學金的洪同學,她的右眼因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而失去功能,僅剩的左眼也只有0.2的視力,因此總是必須閱讀更大字體的教科書,書包總是比其他同學沈重不少,儘管一路以來必須花費兩倍時間才能追上大家進度,但她仍然把握所有可以學習的機會。她因此表示,獎學金對她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,這份意義並不全然在於他人給予的讚揚,而是自己多年來的努力,有了美好的成果。

洪同學在獲取獎學金的前一年,視力突然衰退,她必須改以聽覺的方式學習,所需花費的時間又增加不少。儘管生命中不斷出現變化,但她卻毫不氣餒,心懷感激地面對一切難關,因為她深知自己一路走來獲得太多人的協助。她常提醒自己若有所成就,一定要回饋社會,當她在基金會的徵文比賽中獲得獎金時,她便將其中的20%捐給家扶中心,她表示,「希望能盡自己綿薄之力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,讓一些在角落邊緣的種子感受到,而綻放出一朵朵盛開的花。」

 

身心障礙保障名額

嘉新清寒獎學金對於身心障礙的同學都訂有保障名額,這項措施對於不少同學來說有重要的意義。曾領取獎學金的鄭同學,便在回顧文章中提到,一般清寒獎學金通常沒有身心障礙保障名額,但身心障礙生卻常因生理缺陷無法跟一般學生競爭。

鄭同學有重度聽障,成績也只能算是中上,並無特別出色。因此當她鼓起勇氣申請獎學金時,其實內心非常自卑,最終通過甄選,獲頒嘉新獎學金時感到非常意外,這份肯定也給了她極大的榮耀感和自信。

而若非嘉新清寒獎學金給予幫助,以鄭同學的家中經濟狀況,她極有可能無法好好就學。鄭同學仍記得第一次拿到獎學金的支票回家時,辛苦的父母露出欣慰的微笑,那個笑容深深刻在記憶裡,她第一次感到自己可以為家裡做些什麼,也感覺到世界上有許多善良的人在幫助她。

鄭同學說自己小時候很怕黑,直到有個長輩帶著她從天橋上看城市裡車水馬龍的夜景,她才明白就算是在黑夜裡,仍有許多閃閃發光的燈火,若因為害怕而把雙眼緊閉、裹足不前,反而會錯失了許多美麗的風景。「我不曉得對別人來說,一張兩萬元的支票代表什麼,但財團法人兆福基金會所給我的兩萬元支票,就好比是我面對人生的黑夜時那一盞燈光,照亮我心中所害怕的黑暗,也溫暖了我心中原本的冰涼。」

 

一份幫助 一份榮耀

獎學金的頒發除了給予更多學生受教育的機會,頒獎典禮也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過程。受獎的學生們接受鼓勵與肯定,上台那一瞬間的榮耀,以及當日賓主相見的每一畫面,都可能成為當事人的重要回憶。102年,台中的江同學在父母和8位弟妹的陪同下,一家11口共同北上來領獎。家人們在台下為姊姊加油打氣的畫面,非常令人動容,至今仍是許多基金會同仁經常提起,相當深刻的回憶。

而台北大學社工系的李同學,是一位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的全盲生。頒獎典禮那日,她在導盲犬的相伴下上台領獎,更是讓人無比佩服。從這些同學參與頒獎典禮的熱忱,也可看出獎學金對於他們的意義不只在經濟上的援助,也是重要的鼓舞。

嘉新企業團創辦人張敏鈺先生年幼時因家貧失學,當他長大成人後事業有成,便秉持著「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」的精神,將手中的資源化為獎學金的形式,繼續幫助遭遇困難的學子們。而獎學金的作用,不只能夠幫助孩子度過難關,更能將這份寶貴的善念傳承下去。

每一個人的善念,都是一顆蘊藏著寶貴力量的種子。只願嘉新清寒獎學金的存在,能夠化成一股暖風,讓這些種子隨風飄散,在屬於自己的土壤上綻放美麗的花朵,結出豐盛的果實,滋養這個社會,並繼續讓種子等待適合的時機,隨風起飛。